中國早期的石碑因所在場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立于宮室、廟堂之前的石碑用來觀察太陽照射所形成影子的位置從而辨明陰陽的方向。立于宮門、廟門之前的石碑用來拴馬等牲畜,如同后來的拴馬石、拴馬樁。立在墳墓邊的石碑用以拴繩索系棺木入墓穴,原來用木柱子系繩索,后來改用石材碑石,石上鉆有一穿繩索的小孔,待棺木入土之后,將石碑一起埋入土中。后來石碑不埋進土而留在地面上,在石上書刻墓主人的姓名及生平事跡,這樣的石碑立在墳前或墓前神道上,成了墓碑與神道碑。這種在碑上書刻記事文字的方式不但用在墓碑上,也逐漸用到宮門、廟門、宮室、廟堂前的日影石和拴馬石上,于是碑石上刻文記事成了石碑的主要功能。
祠堂的石碑刻記著這座祠堂所屬家族的歷史以及修建祠堂的經(jīng)過,有的還附有為建造祠堂出錢出力的族人名冊。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前立有一座很大的石碑,正面有清乾隆皇帝書寫的“萬壽山昆明湖”題記,背面刻記修建清漪園(頤和園原名)的過程,所以它既是提名碑,同時也是一座記事碑。北京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東陵和河北易縣清西陵,在這些陵墓建筑群中,石碑也兼有題名與記事的功能。
寺廟里的石碑為數(shù)最多,它們多立于殿堂之前,中軸線的兩側。碑上多刻記與寺廟有關的事跡,包括寺廟性質、建廟過程、寺廟興衰等等。有的寺廟由于歷史悠久,記載這些內(nèi)容的石碑數(shù)量增多。例如山東泰山下岱廟是歷代帝王祭拜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傳說開始于秦漢,如今廟內(nèi)建筑雖然多為明、清兩代所建,但自古留下的石碑卻多達150余座。其中有珍貴的泰山秦碑,刻有唐代詩人杜甫名詩“望岳詩”的“望岳碑”等。
祠堂的石碑刻記著這座祠堂所屬家族的歷史以及修建祠堂的經(jīng)過,有的還附有為建造祠堂出錢出力的族人名冊。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前立有一座很大的石碑,正面有清乾隆皇帝書寫的“萬壽山昆明湖”題記,背面刻記修建清漪園(頤和園原名)的過程,所以它既是提名碑,同時也是一座記事碑。北京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東陵和河北易縣清西陵,在這些陵墓建筑群中,石碑也兼有題名與記事的功能。
寺廟里的石碑為數(shù)最多,它們多立于殿堂之前,中軸線的兩側。碑上多刻記與寺廟有關的事跡,包括寺廟性質、建廟過程、寺廟興衰等等。有的寺廟由于歷史悠久,記載這些內(nèi)容的石碑數(shù)量增多。例如山東泰山下岱廟是歷代帝王祭拜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傳說開始于秦漢,如今廟內(nèi)建筑雖然多為明、清兩代所建,但自古留下的石碑卻多達150余座。其中有珍貴的泰山秦碑,刻有唐代詩人杜甫名詩“望岳詩”的“望岳碑”等。